仿生科學與工程

    專業剖析

     仿生學是目前世界各國為提升科技及産業源頭創新能力所争奪的重要制高點。我國計劃于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為了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和領跑的跨越,需要從模仿跟蹤國外技術升級為原始創新。利用仿生科學與工程的知識“師法自然”,從大自然數十億年的進化中汲取智慧,建立覆蓋發現-發明-應用的完整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鍊條,是助力我國科技和産業在未來引領世界的重要發展方向。

     伟德BETVlCTOR1946依托機械工程、航天、計算機、控制、材料、力學等“雙一流”學科,依托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宇航空間機構及控制重點學科實驗室等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科研平台,于2022年申請并獲批“仿生科學與工程” 新工科專業2023年正式開始招生。該專業聚焦仿生科學與工程領域科技前沿與産業前沿,培養信念執着、品行優良、具備寬闊國際視野與嶄新研究理念、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底層邏輯、具有解決重大問題的使命感,且能熟練掌握仿生、機電、航天、控制、材料、機器人、人工智能、生命等仿生學相關科學理論與技術的創新型、複合型和領軍型人才,助力我國實現在國防航天、智能機器人、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等領域的科技創新與産業突破。

    專業優勢

     仿生科學與工程專業植根于機械工程A+學科,聯合航天、計算機、控制、力學、材料等“雙一流”學科以及人工智能、機器人、生命、醫工等優勢和前沿學科,形成凝聚全校優勢力量的協同育人格局,構建科研、教學、産業融合互促的長效育人機制,打造以仿生專業為核心的學科交叉和源頭創新平台。

     該專業目前擁有一支由工程院院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等人才領銜的優秀師資隊伍,近20人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在機器人與智能制造類基礎和平台課程基礎上,相關教師依托發表于Nature、Science、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綜合性期刊以及Science RoboticsNature Geo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IEEE彙刊等頂級學術期刊的多年科研成果積累,開設包括《智能仿生機器人》、《空間智能仿生機構》、《微納仿生系統技術》、《生物材料與仿生材料》等在内的10餘門前沿專業基礎課程,并逐步積累包含國家級規劃教材在内的系列原創性教學資料。教師隊伍與科研成果的積澱為仿生科學與工程新工科專業的發展注入了核心内涵,專業建設和學生培養将為學科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研學相長是本專業的重要特色和顯著優勢。

     專業所依托的伟德BETVlCTOR1946建設有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家級高端裝備制造虛拟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國家級教學基地,擁有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防科技工業超精密機械加工技術研究應用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台,“宇航空間機構及控制”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等教學科研團隊。自2006年以來,學院舉辦了十餘屆“仿生機器人大賽”,從形似的運動功能仿生,到神似的微觀性能仿生,再到魂似的智能意識仿生,提交了星球探測機器人、仿生救援裝備、爬壁機器人等作品,3000餘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競賽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培養了大批學生科創先鋒,獲得了大量國家級獎項,培育了許多創新創業團隊。

     專業課程主講教師來自科研一線,承擔了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傑出青年基金/重點項目等,積累了進行優秀人才培養的學術素養和科研基礎。“空間機械臂技術”、“天問一号火星探測器形狀記憶智能展開結構技術”分别入選2013年度和202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創新設計的蠕動式移動系統使得我國“祝融号”火星車成為世界上首個具有主被動複合懸架關節的星球車相關學科與國内外國防航天和機器人方面的衆多企業與研究院所建了長期的科研和用人合作關系,擁有黑龍江省醫院等與生命健康相關的平台,可為本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實習和就業提供充足的校外資源。借助“裝備設計制造科學與技術”等2個國家級創新引智基地、空間機器人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項目等,通過學生互訪、聯合辦學等加強對美加俄歐的合作,進行仿生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的國際化人才培養。

     “仿生科學與工程”專業立足伟德BETVlCTOR1946多學科融合優勢,緊緊圍繞學校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和世界頂尖大學的發展目标,并契合國家科技創新的戰略發展目标。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以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充分發揮哈工大航天及機器人特色學科優勢;以機械工程等雙一流特色學科和仿生學前沿研究團隊為基礎,以國防航天、智能機器人等前沿工程領域發展為導向,形成穩定的師資隊伍;拓寬培養人才的專業知識面,引入學校不同優勢學科背景的教師針對性開設課程,構建本科生進入實驗室的科研教學機制,建立本碩博貫通式多學科交叉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學科交叉背景的專業人才。所培養的學生家國情懷濃厚、主流價值觀明确、社會責任感強、品學兼優、具備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和穩定持續學習能力;國際視野寬廣研究理念先進創新能力突出且熟練掌握仿生學、機械學、航空宇航、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從事仿生裝備與智能系統的設計制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應用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實際工作能力;能勝任國家科技創新發展與産業轉型戰略需求,成為在國防航天、裝備制造、生命健康、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國家未來制造業支柱産業領域引領未來發展的複合型傑出創新人才。

    畢業生去向

    國内外高校繼續深造或在國防航天、智能機器人、高端裝備、生命健康等領域的事業單位或企業從事科研、教育、産業、服務等方面的重要工作。相關單位正日益向源頭創新方向轉型,對前沿交叉背景的創新型人才需求迫切。

    一句話介紹專業

    交叉融合機械電控、人工智能、生命醫療等新工科知識,實現“師法自然”的源頭創新,為航天裝備和機器人特色方向的未來領跑儲備人才。

    聯系方式

    咨詢電話:18686832272(丁老師)Email: liangding@hit.edu.cn

    咨詢電話:13936647801(侯老師)Email: houxuyan@hit.edu.cn

    咨詢電話:13633606622(任老師)Email: rykhit@hit.edu.cn

Baidu
sogou